在熱處理中,深冷處理系統(tǒng)的作用機制如下:
1、提高工件的硬度和強度
從某種意義上說,深冷處理是淬火的延續(xù)。在常溫下,通過降低溫度,MF點材料可以繼續(xù)完成A向M的轉換。例如,一些高碳高合金鋼和低合金滲碳鋼的MF點相對較低。常規(guī)淬火后,殘余奧氏體可達25%甚至更高。通過持續(xù)轉換,RC1-3度甚至HRC5-6度通??梢栽黾?。
納米其他極細滲碳體沉淀在馬氏體基材中,少量提高了工件的硬度。上海交通大學錢士強用16Mn實驗,基本拋開了殘奧會變化的影響。與非深冷工件相比,幾個深冷工件的硬度提高了HRC1.5度左右,這表明極細滲碳體的彌漫分布對組織起到了擴散和強化的作用。
結合材料手冊,當材料硬度超過HRC50時,我們可以看到鉻鋼、鉻釩鋼和鉻鉬鋼的抗拉強度一般在30MPA上下增加,每次硬度增加HRC0.5度。
提高大件的整體硬度,提高硬化深度。
2、確保工件尺寸精度
隨著時間的推移和外力的作用,殘余奧氏體是一種不穩(wěn)定的組織,其部分將轉化為馬氏體,影響工件的尺寸精度。干式液氮罐
奧氏體比率:0.12120.0033(%C)w(C)%=0-2
馬氏體比例:0.12710.0025(%C)w(C)%=0-2
一般情況下,根據(jù)上述公式估計,奧氏體全部轉化為馬氏體,體積增加了4%左右。假設熱處理后有10%的殘奧會,如果全部轉化為馬氏體,體積會膨脹0.4%。深度冷卻處理可以使殘奧會保持在5%甚至3%以下,在后續(xù)加工和使用中很難改變殘奧會。因此,工件的精度大大提高。
在工件使用過程中,材料內(nèi)部的點缺陷和位置也會發(fā)生變化。
采用極低溫深冷處理,驅(qū)動原點缺陷產(chǎn)生塑性流變,減少位置缺陷。采用正電子吞沒技術測量深冷后位置表的濃度變化。深冷前正電子壽命為298s,深冷后163.4s,可以看出,深冷處理降低了近一半的位置濃度,從而提高了工件的強度和尺寸穩(wěn)定性,甚至避免了位置組造成的微裂紋。(這也是改變一些有色金屬電阻的原因。)
3、提高工件的耐磨性
硬度提高了,高硬度的馬氏體比奧氏體更耐磨。W18CR4V\CR12等材料在硬度從HV600提高到HV800時,其相對耐磨性分別提高了15%至20%。
分析并擴散了大量分布在馬氏體位錯線和雙晶帶上的極細滲碳體,對馬氏體基材起到釘釘和支撐的作用。即使冷卻有時沒有顯著提高工件的硬度,我們也能清楚地看到其耐磨性的提高。
通常情況下,高碳高合金工件的耐磨性提高50%。
4、提高工件的沖擊韌性
低溫收縮導致材料晶格常數(shù)縮小。馬氏體基體上沉淀了納米其它極細滲碳體,馬氏體軸比下降。經(jīng)過深冷處理(-196℃保溫10小時),陳長峰和李士燕的實驗證明,T12的馬氏體軸比保持在1.027,而非深冷軸比保持在1.038。在李雄和李士燕的另一個高速鋼W6CR5MO4V2的深冷試驗中,
與上述試驗一樣,馬氏體的碳含量從0.49%下降到0.32%,未冷卻的馬氏體雙晶寬度為20-70nm。深度冷卻后,馬氏體雙晶總寬度小于10-20nm,晶體明顯細化。而且雙晶帶上積累的滲碳顆粒大小為6-10nm。晶體越密,細晶帶來的強度就越大。
降低位置濃度,減少點缺陷也是提高工件沖擊韌性的原因之一。
5、改善工件內(nèi)應力分布,改善疲勞極限
通過細化組織、擴散滲碳體分布、減少點缺陷等變化,深冷處理再次分配工件內(nèi)部應力,改變某些應力狀態(tài)。
當工件從深冷溫度升高并通過正常溫度淬火時,相當于消除應力的近200度溫差。從某種意義上說,整個過程的長、慢、冷都類似于人工時效。
在深冷過程中,降溫速度和升溫速度控制是非常重要的,以提高深冷處理消除應力的效果。
6、提高工件的耐腐蝕性
對晶體進行深冷處理細化,晶界細化可降低晶間腐蝕的機率。
它轉移了多余的自由能量,減少了奧氏體和馬氏體之間的二相電位差,減少了電化學反應的機會。l降低了組織內(nèi)部的應力,使組織更加均勻,減少了應力腐蝕的機會。
降低位置濃度能有效降低氫氣在組織內(nèi)聚集的機會。
還有其他小方面,比如降低熱處理后切割或切割的風險,提高工件的拋光性能,提高工件的頑固性。對于一些需要三次淬火的模具工件,深冷處理也可以減少淬火過程。